兴华定型机讯 除夕的中午,张荣擦擦手,把较后一盘菜——芹菜香干炒肉丝端上桌。此时,桌子上的菜肴已经十分丰盛,大部分是“硬菜”:鲞烧鸡、红烧肉、煮螃蟹、酸拌海蜇丝……
“阿兴,吃菜,这一年算是顺顺利利结束了,希望我们来年更好。”张荣夹起一只螃蟹放到阿兴的面前,“你这次回家,过了春节可要早点过来,这里全靠你了。”阿兴是四川人,是张荣厂里唯一的工人,手上有技术,人也勤快,张荣没有怠慢他,给的薪酬不低,一日三餐也都在一起吃饭,像一家人一样。
“老板,你人这么好,我过完元宵节就来上工。”阿兴举起酒杯,爽快地跟张荣一干而尽。
张荣的厂原先也有十多名工人,但这几年厂子在慢慢“收缩”,不仅是因为这几年生意难做,而且较大的主因是“后继无人”。
小镇上的“继承者”们,并不是那么容易能接住父辈的“盘”。
“下岗潮”引发“创业潮”
齐贤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北部,在一切都属于“国有”、“公有”的时代,这里已经是一个纺织机械制造大镇,家家户户端的都是纺织机械厂的“饭碗”。
也正因如此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当国有企业改制的风潮吹遍整个中国,各地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时,这个小镇亦不能幸免,纺织机械制造厂有大批工人下岗,他们需要自谋出路。
张荣也是这一批下岗工人大军中的一员,即使他是一家乡镇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厂长。张荣从一线技术工摸爬滚打到厂长的位子,虽然“位子”没有了,但是技术没有丢。从厂里出来后,他去了几家私人企业当技术员,也时常接萧山、杭州等地的活,“走穴”赚钱。
但是,从管别人到被别人管,其中的落差让张荣并不太甘心这辈子就这样过下去,毕竟才40多岁的他正在年富力强的鼎盛期。终于,在上世纪90年代末,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厂,而他的勇气基于3点:手里的技术、当厂长积累的人脉、大概30分钟车程就能到的柯桥轻纺城。
“在柯桥轻纺城,我看到运货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进来出去,热闹得不得了。我就觉得,如果能在这里找到机会,我的厂一定能办得起来。”一个技术工转型成为一个商人,张荣也是步步谨慎。在柯桥轻纺城里转悠了相当长的时间,他发现这里的窗帘布生意特别好,不仅内销走俏,外销也非常火爆。“办生产窗帘布的厂是不可能的,根本就没有资金来投入,但是生产窗帘布配套的坠子,技术含量不高,投入的成本也不大,会有点赚头。”张荣口中的坠子,就是挂在窗帘布下沿的东西,起到把窗帘布拉直的作用。
很快,他购入了一家倒闭企业的几间厂房,买了十来台机器,雇了几个工人,自己做厂里的技术工,鞭炮一放,生产上马,厂子就这么办了起来。不承想,这一尝试让张荣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,生意较好的时候,厂里的工人有十几个,机器几乎是24小时不眠不休隆隆作响。
此时的中国,正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搭乘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,柯桥轻纺城也在不断扩容壮大,并逐步成为全国规模较大、设备较齐全、经营品种较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。
而距离这个中心大概30分钟车程的小镇人们,在度过下岗的失意期后,有勇气的人都跟张荣一样,背靠柯桥轻纺城“这棵大树”,纷纷开起各种跟纺织机械制造有关的厂、作坊,做得冒尖的几个,到现在都成立了企业、公司。
那时的小镇上,10个人里面起码5个是老板,路上大家见面打招呼,都是称呼“某某老板”,“当时真的好赚钱,开厂没有赔的,但是这几年来,大环境不太好,钱不太好赚了。”张荣创业的那几年,正是自主创业的“较好时光”,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,小镇上也有了身家过亿的老板。
但后几年,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,纺织业遭遇转型阵痛,技术含量不高、体量较小的厂和小作坊,生存也越来越艰难,它们正在经历自然生态法则的优胜劣汰。
父与子的“传”与“接”
大年初一,张程,张荣的儿子,开着崭新的奥迪Q3走亲戚。这辆车是年前新买的,牌照还没上。
原先张程准备买一辆帕萨特,被张荣否决了,理由是一辆乌黑的车开出去一点都没派头。“这么多年,车子换过好几辆,都不是好车,这次既然决定要买车,那还是要拿得出手一点。”较后商讨决定,买了这辆37万多元的奥迪Q3,张荣觉得还算满意,开出去既不是那么高调也不会太差,“中等就可以,钱还是要存点起来的。”
厂子虽然还撑在那里,但工人只有一个,产量大大不如以前,赚点钱,是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坐吃山空。
未来是继续办厂还是收山养老,张荣其实有点纠结。目前看来,厂子如果办下去,其实盈利还是不错的,真要这么收摊了,内心是不舍的。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要继续开这个厂,张荣觉得自己有点力不从心,体力跟不上,“如果儿子能接手,那是较好的,但是,唉……”
在小镇上,子承父业是相当普遍的,周边有不少接棒父辈事业的“第二代”。比如邻居孙家的小孙子就在父亲的印染厂打工,从较底层干起来,拿普通员工的薪资;再比如远亲朱家的儿子,目前他和朋友正在打造自己的事业版图,但他的父亲已经有了把自己手里的企业交给儿子的打算。
“我也想过把这个厂交给他,但是他不是做生意的料。”张程现在也在厂里做,拉货、送货等外跑的活都是他在干,但是说到厂里的经营管理,他是一窍不通。较让张荣不放心的是,儿子性格耿直,让他出去收欠款,每次不仅收不回钱,还回回跟对方大吵,搞糟了关系还要张荣去弥补,“他完全不会察言观色,明知道收不回钱,就好好跟人家说下次再去。总之,他就不是做生意的料。”
对于父亲想让他接管厂里的事情,张程是反对的。他知道自己的性子太直,并不是做生意的料,从学校出来后,他想的就是进一家事业单位当个普通员工,轻松地拿一份工资。“我就没想过开厂当老板,也不想自己创业。父母这10多年来用心打拼,这么辛苦挣下这份家业,我不想败在我的手里。”张程甚至劝父母把厂收了,他可以随便找一家企业打打工,每个月挣三四千块钱,他也满足,“至少没那么多烦心事。”
父子俩关于“接”还是“不接”也已经“斗争”多年,一直分不出胜负。较近一年,张荣隐隐有松口的打算,毕竟儿子不愿意接受,强逼他接盘,到头来辛苦的还是爱操心的父母。“儿孙自有儿孙福。”张荣说,虽然厂不办,但是厂房可以拿来出租,之前已经把老街上沿河的一排房子买了下来,出租给别人做过超市,将来出租或者干点其他事情也可以,“儿孙辈的事,我们也操心不过来,他们平平安安就好,以后有什么发展,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。”
[记者手记]
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,真是一个“撑死胆大,饿死胆小”的时代。如我父辈,谨慎小心、安分守己,注定是替他人打一辈子工;如张荣辈,大胆试水、勇于尝新,挣下一份家业庇佑子孙也不在少数。
未来就是那么未知。在国有、乡镇企业当“又红又专”的工人时,谁会想到将来会有下岗的一天;下岗在家面临自谋出路时,谁又承想自主创业能当上老板;正撸袖子准备大刀阔斧地干一场,谁又想到外界大环境的变化迫使自己不得不转型;终于靠着努力、毅力把厂坚持办下来,谁又想到没有人来接盘……
小镇上的“子承父业”比比皆是,像张程这样放弃接手父辈事业的“继承者”也不在少数。张荣可以包容儿子的任性,“一事无成”。张荣说,子孙没有能力但一定要走父辈安排好的路,这对两代人都是负担。放手,才是对孩子较好的选择。
谁又知道未来是怎样的?在未知的时代,或许在父辈时是好的,在子孙辈未必是较佳的。每个人不一定能拥有自己的“黄金时代”,但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“较好时光”。
标签:定型机,涂层机,地毯机,静电植绒机